欢迎光临武汉园博!
首页 园博资讯 图说园博 市场服务 园博活动 园博志愿者 长江文明馆 互动专区 虚拟漫游 园博知识 我的园博 我的家
当前位置:首页 > 园博资讯 > 正文

武汉园博:劣五类水入园循环一周可游泳
2015-08-19 21:42:00    来源: 楚天都市报   

原标题:垃圾场上建起武汉园博园 劣五类水入园循环一周可游泳   

    楚天都市报讯 记者吕锐通讯员赵旋邓鹏飞摄影:楚天都市报记者李辉

  在垃圾场上建园博园,在园博会历史上,还是首次。垃圾场的生态修复是本届园博会最大亮点,也是最大难点,武汉园博会是怎么做到的?

  园博园绿化面积达到了176公顷,仅栽植的苗木就达4.8万株,除了核心景区“荆山楚水”,很多城市展园都有池塘小溪等水景,这一切,更离不开强大的生态水源系统作为支撑。而园博园的引水,来自附近的金银湖,属于劣五类工业废水,这些工业废水如何经过系列处理,达到泳池的用水标准,淙淙流淌在园博园?

  距离武汉园博会开幕仅剩1个多月了,昨日,本报记者走进园博园,探访园区建设里的尖板眼。

  垃圾场3年时间极速“脱毒”

  武汉园博园,是园博会历史上首次在垃圾场上建园。垃圾场的生态修复,是本届园博会最大亮点,也是最大难点。从2012年申办成功到今年9月开幕,垃圾场的生态修复时间仅有3年。

  如何给垃圾场彻底“脱毒”?经过多次专题会议研究后,最终确定了“好氧技术与封场治理相结合”方案:

  将新鲜空气和水加压后,用管道注入地下垃圾填满深处,同时把其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抽出,并对反应物的温度、湿度与垃圾气体进行监控,激活垃圾中的微再生物,从而将垃圾堆体所处的厌氧状态改变为好氧状态,加速垃圾的降解。最后,再用特殊材料将地下垃圾完全封闭起来,完成治理后,垃圾场彻底成为没有异味的“净土”。“垃圾处理后产生的沼气,部分会收集作为园博会火炬燃料。”垃圾处理专家、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总工程师徐海云告诉记者。

  在园博园靠近荆山段,记者看到,有一处破旧的房屋立在那里,像是房屋拆迁快要竣工时留下的“尾巴”。园博会筹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这并不是没清理完的建筑垃圾,而是一个专门的展馆,里面展示了对垃圾场生态修复的过程、技术和目标。

  劣五类水层层净化可游泳

  园博园北面是叠起的荆山,南面是人工开挖形成的楚水,这是它两大地标性生态景区。伫立在楚水边,记者看到不少水鸟正在这汪清澈的水中嬉戏。令人难以想象的是,这汪碧水来自于千米开外的金银湖水系,该水系属于劣五类工业废水。

  武汉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副总工程师李良钰告诉记者,紧邻金银湖的是园博园九大主题花园之一的杉杉湿地,水域面积6400平方米。通过泵房向金银湖取水,经过湿地植物的初步净化,水质可达到四类水质。“湿地本身对水质的净化功能并没有这么强大,这一切得归功于设置在湿地里的气浮过滤系统。”李良钰指出,通过在该系统投入混凝剂,加速水体颗粒物的聚集,同时系统设备中不断产生的气泡吸附颗粒及有害物质,并带动其上升,再通过刮离机清除排放。

  经过杉杉湿地初步净化后的水体,在压力泵的助力下,被输送到园博园区制高点——高30米的荆山之顶。荆山之水顺势而下,经10个巨大梯形状的石块,一直通向园博园北区的楚水之中,“这样的流量自然而经济,通过层层瀑布,增加了水体含氧量,也进一步提高了水质。”李良钰表示。

  水的生态之旅还远未止步。在位于长江文明馆东侧的楚水区域,楚水在通过国际最前沿的STCC系统处理,通过碳吸附原理去除杂质后,泵房会将水再次送往四百米开外的荆山之顶,最后经小瀑布景观及花溪汇入楚水,如此循环,使之成为真正的活水。

  记者看到,楚水景区打造的是一湖四溪七岛、湖溪相连的格局。李良钰介绍,四条花溪长约4.5公里,沿线遍植水草,在回补地下水,减少浇灌的同时,让水质进一步得到了净化——从源头而来的劣五类水,最终达到了泳池的用水标准三类水。

  园区年节省水费超百万

  将园区南区的水处理后引入北区,这仅是园博园对水生态处理的方式之一。

  事实上,整个园博园,靠雨水基本能自给自足。据介绍,园博园全园共设置有6个弃流池,用于雨水收集,每个池的储水量达到200吨。这套收集雨水的系统可将污染物复杂、污染程度高的初期雨水与后期雨水有效分离,并沉淀过滤,供园区的绿地灌溉、水景、水池用水的补给。

  而位于南区的灌溉泵房,相当于园区自有的自来水厂,一小时可处理100吨用水量,前期收集的雨水都需经它之手,再通过遍布地下的9公里长的管道分流,可抵达每个展园预留的供水点。“通过雨水收集、补充,正常情况下整个园区不需要取水,取水泵房只是应急水源。”李良钰告诉记者,园博园水处理系统几乎运用了目前已知的所有先进水处理工艺,经测算,1天至少可节约用水2600吨。按目前武汉水费2元每吨计算,仅园博会举办期间,该系统的有效利用,仅水费就至少节省下100万元。

  记者了解到,关于园博园水处理系统的设计运用,设计部门可谓慎之又慎,仅专家论证会就开了不下30次,最终形成设置气浮过滤、STCC、弃流三大系统的共识,“技术可靠、经济可行、方便维护,这三大系统,是目前最先进的水处理工艺的代表,哪怕50年后再回头看,也可以自豪地说当初并没有留下遗憾。”李良钰感慨说。

  建筑边角余料变废为宝

  在园博园荆山中段的绿化现场,记者看到一处石雕景观,是一段一段的莲藕,每段“藕片”直径达1米以上,“藕片”上都打着孔(如图),惟妙惟肖。负责该段绿化施工的重庆兴宏园林公司项目经理张希忠介绍,这些“藕”其实都是变废为宝,是利用建园之初时的混凝土废料,切割打孔后,就形成了这样的景观。

  徜徉在园博园,随处可见各种富有创意的废弃物循环利用或再利用。如利用搅拌机剩余的混凝土形成的“假山石”,旧轮胎上色后变成的小型花钵,混凝土桩头变成的休息凳,旧耐火砖铺成的小路,旧钢筋化身的艺术品,枯树枝干做成的装饰等等。

  在楚水之滨的一处绿地上,记者看到,工人师傅正在用一段段老旧的铁路枕木,铺成一条通幽的小径,枕木之间种着花草,别有一番意趣,“本届园博会遵循节约型原则办园,强调场地复合化利用,废弃物的合理利用,园区的植物配置设计,也大量采用乡土植物和低维护植物。”筹委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,“比如这些枕木,都是废弃的铁路枕木,防腐性能好、硬度大,经久耐用,又有一种古旧的沧桑感,而且属于废弃物的合理利用,节约了成本。”

  园博园有100多个城市展园,施工高峰期工人4000多人,施工单位100多家,各个施工单位留下的边角余料如何处理?筹委会特在园区里设置了一处“废品交换中心”,各园区有用不完的余料,都可以放在这里,一截木头,一根钢筋或是一块砖头,如果其他园区用得上,就可以直接来取,这样,既方便了大家,又避免了浪费。

编辑:王冬
关键词:

相关新闻

更多>>

编辑推荐

更多>>

精彩美图